【新春假期這樣過】三之三 我帶了孩子去探訪無家者


 

今年的大年初一,我們一家比平時上班上學的日子更早起床,因為我們與一班無家者朋友有約。

其實探訪社會上的邊緣人,我自己亦是頭一次。事緣我的一名好友一直都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,每逢大節日都會出動探訪無家者,與他們分享節日的溫暖。過往數次我都剛好身處外地,今次在老公的支持下,我們決定全家一起出席,身體力行去關心這班社區內的朋友。

出發前
我是臨近年廿九才決定參與探訪活動,因此向女兒作預告的工作上亦較為倉卒。我只是輕描淡寫的跟她預告,我們會在年初一的早上,與無家者分享早餐。(在此,我有刻意注意用詞,避免說成“派早餐”,我們不是施捨而是分享。)

至於何謂無家者,我向孩子解釋,有些人可能因為一時的不幸,暫時沒有容身之所,只能選擇在街上留宿。我們因為此刻比他們更有能力,因此我們與他們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。

作完以上解釋,我當然不期望她會完全理解,但她亦沒有特別追問下去,只告訴我,她希望與他們分享好食的薯餅。

探訪當日,有過來人——文仔帶領大家進行探訪。因倆姐弟是年紀最輕的參與者,他事前有特別向我們提點,要時刻陪伴左右,最怕可能出現針筒,會嚇著小朋友。


香港其中一個無家者宿舍,需要經社工轉介才能入住。


探訪過程
整個過程進行了約三個小時,我們一行數十人走訪了深水埗區的不同公園休憩處、天橋底、以及參觀了一個無家者宿舍。無家者有男有女,大多都很友善,且整個過程秩序良好,一切都很順利。

我們除了分享早餐,不同成員亦自行籌集了不同種類的日用品,如禦寒衣物、毛氈、內衣、毛巾、水果等;有些更貼心地分享牙膏牙刷及女性衛生棉,相比我們只帶上些乾糧及餅乾,其他成員更有經驗及更瞭解無家者朋友的需要。

女兒在探訪過程中不只是走馬看花,她是身體力行地跟著我們一起分享物資。值得讚許是,她勇於親手拿飲品及餅乾給無家者朋友,沒有因為他們面目可能沒那麼和善或衣著比較破舊而膽怯。

沿路上,我們的領隊——文仔向我們分享了很多無家者的故事、他們的生活經驗、以及政策如何忽視了他們的存在,讓我們透過探訪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


探訪前的大合照

後記
在香港,我們都很清楚要有個瓦遮頭是如何的昂貴,而這些朋友都比我們更艱難地生活著。

對於孩子,她可能只視為一個活動,或許留下的記憶亦不深。但不緊要,我只希望她不要為這些朋友添上標籤,然後任何時候,當自己有能力時,都願意無私地分享便足夠了。

同時我亦期許自己,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,活動的完結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。我期許自己繼續關心這班朋友,即使只是一臂之力,亦在能力範圍內逐點地做,在此記之。